瀘州品尚雕塑設計有限公司
地 址:瀘州龍馬潭區安寧石材市場A區
10號
電 話:0830-3332228
聯系人:王健
手 機:13398266565
郵 箱:14420415@qq.ocm
網 址:www.keremkerem.com
今天瀘州品尚雕塑來談談龍門石窟賓陽中洞雕塑中國風格的轉變。龍門石窟在洛陽南郊12公里的龍門口,北魏后期,孝文帝(471-499年在位)為了便于控制廣大北部中國的全局,并且加速實施“漢化”措施,于太和18年(494年)遷都洛陽。當然,龍門石窟最早的開窟,大約在遷都洛陽的前幾年(約488年前后)。
北魏時期的重要洞窟有古陽洞、賓陽中洞、蓮花洞,稱為龍門“北魏三大窟”。
賓陽中洞主佛半身像 北魏
“古陽洞”是龍門最早開挖的洞窟之一,是利用天然洞窟再往下開挖而成,洞頂及周圍壁間布滿小龕,琳瑯滿目。著名的書法藝術精華《龍門二十品》(造像銘題記),古陽洞占19品之多。洞內“古陽洞”三字是后人加刻的。佛像兩側的菩薩面相長而豐滿,還不是典型的“秀骨清象”特征。云岡為砂巖易風化,龍門為石灰巖,硬度大,但人為破壞很嚴重。古陽洞北壁佛龕中的造像,有佛坐像和交腳彌勒像,形貌清秀修長,藝術風格特征與云岡第三期造像相一致,是北魏后期受南朝文化影響流行的“秀骨清像”的典型(但服飾是“外來的”)。南壁飛天的形態,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一樣生動活潑,軀體修長的特征明顯。
賓陽中洞弟子迦葉 北魏
賓陽洞有南、北、中三洞,在北魏后期只完成了中洞,南、北兩洞并未完工,今天所見到的南、北二洞造像是隋—初唐完成的。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,造像保存完好,主像釋迦結跏趺坐,高8.42米,身穿“褒衣博帶式”長衣,面相較為清秀,表情溫和可親。面部較長,鼻翼較寬,鼻梁狹,高度降低,這尊佛像可以說完全中國化,從面容體態的“瘦削”和服裝的“漢化”,以及親切的笑容,標志著從云岡“曇曜五窟”的北魏早期造像那種比較多的“西域式”或“印度式”,至龍門賓陽中洞即北魏后期,已民族化、中國化了。左右侍立為大弟子迦葉、小弟子阿難和二菩薩。南壁與北壁又各有一組“一佛兩菩薩兩弟子立像”,基本內容與云岡“曇曜五窟”“三世佛”的情況一樣,不過增加了菩薩、弟子的形象。賓陽中洞著名的帝后禮佛圖浮雕共兩幅,一為《魏孝文帝禮佛圖》,一為《文昭皇后禮佛圖》,藝術價值極高,惜兩幅禮佛圖均被盜鑿,現分別在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市納爾遜藝術博物館。
賓陽中洞弟子阿難 北魏
龍門石窟,在北朝末期(北齊)的造像特征變得“矮胖壯健”,又向豐滿敦厚的方向轉化,這是由于以往深受南朝文化影響,而此時這種影響已不存在。
賓陽中洞主佛右侍立菩薩 北魏